Nebula.

来看故事的朋友直接关注子博客就好啦,不用关注这个号。

废话与胡扯的存档(3)

也许很多错处,但在日后的学习中会慢慢纠正。这错篇就留这儿当是学习的一个过程罢。

------------

    我很喜欢杜甫。

    从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开始,我曾和友人一起闲着没事就背这首诗,一则为其音韵美,二则为那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非凡气魄。

   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。

   我也很痛惜杜甫。

   生不逢时啊。那个开朗的满怀大志的、壮游天下的少年,谁曾想多年以后,理想困于一副残躯,辗转多地多年,穷愁潦倒。

   越是熟悉他苦皱的眉头,为华夏大地上万千生灵痛心疾首的模样,就愈想见见那个初出茅庐,初下江南的杜甫。想看少年清澈的眼睛,心中的志向,想看他英气勃发,风华正茂,想看他长风吟剑,纵马风流。知晓他少年、青年时期颇为快乐,也让我很欢喜,觉得有点儿安慰,他总算不是一生都受尽折磨。

   杜甫走入仕途的过程,像是一场理想主义者的幻灭。少年的清风明月、一腔热血对这个世界毫无用处。他不死心,走了一次又一次,最终被官场规则所败,挥袖离开。这也是很让人嗟叹的地方。他会成为一个好官的,就凭他一身豪气干云(从他的诗句里就能溢出来的,再沉郁,那股子气势还是在的),就凭他爱人甚于己,就凭他满腹才干。可他偏偏生逢乱世,不得明君,奸人当道,偏偏不肯低头,不肯昧了自己一颗良心。

    他若仕途顺利,也许会是黎民苍生的福音。但他仕途不顺,饱经苦难,最后为我们留下这样好的诗句。

    李白是漫游在星辰宇宙、山海大荒间的,杜甫则是落在大地上,扎根在土地里的。他真的是一个顶好顶好的人,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了,却还想着你,想你是不是饿了冷了,日子还好不好。若他能,定是会给你捎点儿什么来的。他身上的悲悯,那种普世的情怀,是和他少年时期的经历分不开的。刘小川老师为什么着重他的家族、他少年时期得到的温暖关怀,是有道理的。优秀的灵魂给了他指引,而有人曾温柔地待过他,也让他成长为一个温厚善良的人。像《京华烟云》里主要写到的四五个家庭,每一个孩子身上其实都有很浓重的,他们家庭教育的影子。杜甫的少年时期给予他的,不仅仅是对苦难更深切更敏感的感受力,还塑造了他贯穿一生的人格力量。

    杜甫其实是有乐观主义的成分在的。他很能知足,为一些小事而欢欣。同时很坚韧,为一些人和事固守。他不肯沉湎苦难而碌碌无为,因他能感知他人的苦难,而格外热忱地要为身边人做些什么。这些都是他的精神力量。他的内心世界实在太强大了,内心强大的人,经历无数苦难,却没有被打倒。

    而他的诗,除了苦,除了悲,还有一种这片土地上最普通的人们在苦难中的勇气和力量。杜甫把他的目光投向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的同时,他亦从中受益良多。

    向来如此,扎根于土地的人,亦会受到土地的滋养。

   但杜甫的精神力量远不止这些,我们很难走到他心里去,去感他所感,这是真的很难很难的。也许首先要理解他看过的苦难,才能理解他的眼睛为什么能看到苦难。可是现在很多人连沉下心去读一首诗都做不到,又谈何汲取他给这个民族留下的精神遗产呢?

   夏天时去杜甫草堂。草堂博物馆园子很大,少陵草堂只是其中小小一隅。听到一位游人一撇嘴,和同伴说:“你瞧瞧,杜甫活得真爽,住这么大园子。” 听着想到进门时一尊杜少陵像,瘦,干柴也似的瘦,衣服挂在身上,空空荡荡。 

评论 ( 2 )
热度 ( 1 )

© Nebula. | Powered by LOFTER